首頁 > 書籍瀏覽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商品介紹
陰屍路的黑暗療癒:團體壓力‧道德兩難‧生存競爭……24位心理學專家剖析令人又痛又撫慰的人性掙扎命題
►作者: 崔維斯·蘭里
►譯者: 姚怡平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6-10-06
►ISBN: 978-986-93549-3-6
►規格: 14.8*21cm
訂購本書
定價 3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讀冊
pchome
三民書局
 內容簡介
全球超過3,700萬粉絲同聲熱議的當紅影集,背後原來大有玄機!
第一本以心理‧醫學‧哲學角度,分析熱門活屍影集中的豐富人性教材。
團體認同‧英雄主義‧病態人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24位心理學家輪番接力,剖析19個深入人性心理的黑暗救贖議題。

  2010年10月,影史上第一部以「活屍末日」為背景的電視劇上映,同時在120個國家播放。這部系列影集從主角們面臨劇變、承受壓力並做出艱困選擇,進而展現出各種愛恨、忠誠、背叛、勇敢的表現,不僅讓觀眾感到道德上的矛盾衝擊,反問自己會如何抉擇之外,也意外地提供了短暫逃離現實生活的出口,在發掘自己對劇中人物感到認同之時,也重新找到人生種種事物之於己身的真正意義;每一集宛如一場45分鐘的公路旅行,帶著我們重新找到自己,在乍看黑暗陰森的殘酷劇情中得到療癒。

  ◎本書收錄24位心理學與臨床專家,從各種角度剖析解答《陰屍路》引起粉絲們狂熱追隨的誘因;為什麼看見殘酷的人性、血肉橫飛的砍殺暴力,可以帶來紓壓的療癒感?

  【暴力與無秩序,帶來宣洩後的滿足和情感淨化】
  人類的本能是弱肉強食,渴望單純的以暴制暴。當賴以維持文明社會秩序的法治、科技和制度崩壞,人人掙扎求生,不約而同拋棄了過往象徵理性公平的框架,只要感到生命被威脅(遭遇活屍、圖謀不軌者),無須再退讓忍耐,直接殺戮並毀滅。當劇中人物扣下扳機、揮舞球棒或武士刀、射出箭矢,我們也將現實中對特定人事物的不滿投射在這些暴力破壞的舉止中,得到宣洩後的滿足。

  【亞瑟王般的英雄故事,歷久不衰的希望救贖】
  戴瑞成為最受歡迎的角色並非偶然,他從一開始的局外人、野蠻大老粗,隨著團隊經歷後轉變為軍師、無私付出的不可或缺角色。這段經歷與人類潛意識中被認可的英雄原型和冒險之旅架構相同,人人都渴望有一天能脫離單調的人生、通過考驗並獲得不凡成就。戴瑞的故事讓觀眾對自己懷抱希望,期許未來的無限可能。

  【去除科技和高度文明後,發現人對情感和群體關係的渴望】
  我們從《陰屍路》血腥又暴力的劇情中,對角色感到強烈的認同,因此更能感受到劇中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交流;當「求生」成為活屍末日中的首要需求,角色群們緊密的聯繫,互相表現出的愛、關懷與支持,正是在面臨高壓的劇情中所需要的,也是每一個同樣面臨生存壓力的現代人所需要的。透過對角色經歷的自我投射,除了對其中殘酷的境遇感同身受外,也同步感受到了被關懷與支持的溫暖與愛。

  ◎《陰屍路》不只是部噁心又黑暗的影集,更是豐富的心理學與人性教材。專家還為我們解答了以下的問題:

  ‧明知該先下手為強,為什麼有人可以果斷殺害他人、有些人卻無法下手?
  ‧團隊中大多數成員都覺得領導者人格/性格有問題,為何沒人起身反抗?
  ‧為什麼瑪姬在妹妹貝絲失蹤時隻字不提、但看到她的屍體時又崩潰大哭?
  ‧「用餐前先擺好碗盤」,這個簡單舉動對劇中人物來說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哪一種人比較可怕?把你當食物?緊要關頭時推你去死?要你用自由換安全?
  ‧為什麼角色們常常前一秒精明果斷、下一秒又表現得無比鄉愿或自私?

本書特色

  ‧收錄七組反派角色個案剖析,完整論述病態人格和反社會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養成。
  ‧從心理學角度論述評析角色與劇情,解答觀眾從上帝視角無法接納的錯誤決策和難解行動。
  ‧以角色經歷闡述創傷症候群和自我防衛機制,如何同時發揮保護與毀滅的極端效果。
  ‧經典活屍電影《活死人之夜》編劇約翰‧羅素專文導讀,一探活屍題材歷久不衰的觀影心理。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崔維斯•蘭里 Travis Langley


  阿卡德爾菲亞大學(Henderson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著有《權力遊戲心理學》(Game of Thrones Psychology: The Mind is Dark and Full of Terrors)、《蝙蝠俠心理學》(Batman and Psychology: A Dark and Stormy Knight)等書,擅長以心理學剖析流行影視的內容,引導出故事劇情下的深刻人性。他經常在心理學會議和愛好者大會上發表關於英雄主義和流行文化的演說,如聖地牙哥漫畫大會、紐約漫畫大會和漫畫藝術大會,並為PsychologyToday.com 網站撰寫專欄「超越英雄與壞蛋」(Beyond Heroes and Villains),廣受讀者歡迎。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已達十餘本。如果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譯有《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上帝的左手》、《托斯卡尼日記》等書。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反派的力量》暢銷書作者、資深影評人 馬欣 盛讚好評
  ※ 暢銷作家、《陰屍路》頭號影迷 螺螄拜恩 專文推薦
  影評人、心測專家   佛洛阿德
閱讀更多
 目錄
【誌謝】大腦!                                            
【前言】為什麼他們不會死?──約翰•羅素(《活死人之夜》共同編劇)            
【簡介】死蔭恐怖谷──崔維斯•蘭里                                

【PART1 甦醒】            
1. 我如何學會不再擔心,轉而喜愛喪屍末日──法蘭克•卡斯基爾                
2. 陰屍路的撩人鄉愁──史蒂芬•C•施洛茲曼                            
3. 一窺行屍腦部:以神經生物學解釋行屍機能失調症──E•保羅•澤爾與史蒂芬妮•諾曼    
4. 末日後的陽剛敘事──艾倫•奇斯勒與比利•桑•胡安                        
個案剖析(1):夏恩•沃許──崔維斯•蘭里                            

【PART2 反應】            
5. 驚嚇與畏懼:恐懼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戴夫•維赫根                    
6. 在活屍橫行的荒野逕行殺戮之心理歷程與代價──柯特•J•布朗特            
7. 亞特蘭大城在喪屍末日下的多樣化與優勢──約書亞•卡多那與羅菈•泰勒        
8. 誰需要靠不住的醫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珍妮佛•高貝克                
個案剖析(2):湯瑪斯•理查茲──崔維斯•蘭里

【PART3 死亡】            
9. 行屍或咬人屍?墳場新世界的團體認同──凱瑟琳•朗斯蘭                    
10. 末日壓力:世界末日的壓力成因與後果──威廉•布雷克•艾瑞克森與約翰•布蘭查    
11. 你要顧慮的其實是人類:反社會人格者的形成──馬丁•洛伊德            
12. 卡爾•格萊姆斯以及受到忽視的少年──派翠克•歐康諾                        
個案剖析(3):總督──強納森•哈特利與崔維斯•蘭里                    
個案剖析(4):葛瑞斯──崔維斯•蘭里                                

【PART4 行路】            
13.「死的應該是我」:陰屍路的倖存者罪惡感──瑪拉•伍德                    
14. 行路者的創傷──珍妮娜•史考利                            
15. 性愛、死神、各種防衛機制:從佛洛伊德的角度看活屍地帶──崔維斯•蘭里
16. 「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職責」:你腦袋裡的角色、體制、生存團體──亞當•戴維斯    
個案剖析(5):占領團──強納森•哈特利        

【PART5 存活】            
17. 你會怎麼做?在悲慘的遭遇中尋求意義:存在心理學簡介──唐娜•克利薩    
18. 鄉巴佬變英雄:戴瑞•迪克森的轉變──史蒂芬•昆尼亞與梅根•布林克         
19. 在喪屍末日中尋求個人存在的目的──克萊•勞特利奇                    
個案剖析(6):尼根──崔維斯•蘭里                                
個案剖析(7):低語者──崔維斯•蘭里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你要顧慮的其實是人類:反社會人格者的形成    
    「不是屠夫,就是家畜。」──葛瑞斯與瑪莉
    《陰屍路》世界裡的倖存者時時面臨各種恐懼,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復活的腐屍,他們不斷奮力撕扯人肉,讓每位受害者變成新的行屍。儘管飢腸轆轆的活屍異常駭人,但是瑞克和其他主角面對的最大災難往往出自於人類同胞之手。活人創造出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總督公然砍掉赫索的腦袋,把監獄裡的每個人都逼走了,之後的食人狂更是差點殺光瑞克團的成員。
    什麼樣的人會這麼麻木不仁,讓別人承受這種痛苦?比方說,怎麼會有人將手無寸鐵又被綁在椅子上的格倫,跟行屍關在同一個房間裡?怎麼會有人砍掉受害者的腿,跟受害者閒聊著腿肉的滋味?在心理學上,能輕鬆做出這種事的人就稱為心理病態者。
    心理病態者通常缺乏同理心,也就是說,心理病態者對於他人的情感毫無所覺或毫不在乎。假使你無論如何就是發自內心不在乎俘虜的感受,這樣就比較能以冷靜的態度,屠宰俘虜供食用。此外,心理病態者往往善於操控人心,經常把別人視為一種維生的工具或手段,以遂行目的。心理病態者通常很有攻擊性,可能會從事各種犯罪行徑。
    怎樣才算是心理病態者呢?專業人士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心理病態者全然缺乏任何的情感,但這種看法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心理病態者似乎毫無困難就能體驗到憤怒的感覺,對於愉快和滿足感也不會不敏感。然而,有一種情緒是真正的心理病態者確實缺乏的,他們毫無恐懼之心。他們不會焦慮不安,而一般人在危機下的生理反應(例如流汗、顫抖、心跳加速、動彈不得),他們也付之闕如。
    有些讀者或許會覺得具備前述特徵的人跟反社會人格者很像。在心理學領域,「反社會人格」可說是定義極不明確的名詞,多半是因為它的定義經過好幾次的更動。或許最有用的界定方式,就是把反社會人格者想成是外表和行為都像是心理病態者,差別在於心理病態者天生就是如此,永遠無法培養出同理心;相比之下,反社會人格者是為了因應生命中的事件,才養成病態人格特質。《陰屍路》的眾多角色向來缺乏同理心與懊悔心(亦即病態人格)嗎?還是說,其實他們是為了因應情勢才發展出這類特徵(亦即反社會人格)?然而,首要的大哉問其實是以下的問題:「這些角色是否符合病態人格的診斷標準?」
【病態人格檢核表】
    心理異常多半可根據《心理異常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制定的標準診斷出來。然而,要鑑定病態
人格,臨床醫生必須採用《病態人格檢核表第二修訂版》(Psychopathy Checklist—
Revised, Second Edition,簡稱PCL-R)。這個病態人格測驗共有二十題,各題描
述心理病態者展現的特定行為模式或心理狀態。測驗題採三級分制,依照受試者的符合程度評分,0是完全不符,1是有些符合,2是非常符合。臨床醫生的評分是依據受試者的受訪情況,以及其他可用的資訊,通常是醫療紀錄與犯罪紀錄。在多數情況下,受試者得到三十分以上(滿分四十分)即視為心理病態者。
    PCL-R的題目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的題目處理的是病態人格的情感層面,以及心理病態者跟他人的互動方式;第二類的題目牽涉到犯罪行為以及心理病態者期望的生活方式。
〈第一類的題目〉
•能言善道/膚淺的魅力•缺乏懊悔心/罪惡感
•過度膨脹自我價值•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
•病態撒謊 •情感淺薄
•瞞騙/操控•不願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第二類的題目〉
•行為控制能力不佳 •缺乏長期目標
•衝動 •早期行為問題
•不負責任 •遭撤銷假釋
•需要刺激感 •青少年犯罪
•容易覺得無聊 •寄生型的生活方式
•犯罪行為多樣化
〈其他PCL-R題目〉
•多段短期婚姻關係 •濫交
    不是非得具備某題的特徵才可稱為心理病態者,就算多數專家都認為「缺乏同理心」是病態人格的核心特徵,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也可能是心理病態者。也就是說,就算富有同理心,在「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這一題獲得零分,但只要其餘題目的總得分達三十分以上,即構成心理病態者。
他們的人格有多病態?
    《陰屍路》有許多角色都做過可怕的事情,暴力頻繁,暴行常見,瑞克團住在監獄期間,不得不開始詢問那些可能入團的團員:「你殺過多少人?」4數字大於零不一定代表失去入團的資格,瑞克團接下來還會再問新來的人一個問題:「為什麼殺人?」做過可怕的事情,一定就是心理病態者嗎?其實,傷害他人的理由各有不同,有許多傷害他人者並不是心理病態者。
    在臨床實務上,評分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去假設受試者的背景。我們只能基於證實的資訊做出論斷。然而,在評估虛構的角色時,由於缺乏背景資訊使然,我們不得不做出某些假設。
總督
    《陰屍路》裡或許沒有其他角色能像總督那樣帶給瑞克團如此強烈的痛楚,赫索和某些角色的死完全是總督的責任,最後逼迫瑞克團逃離監獄住所的人也是他。總督做出這些舉動時,態度冷血又漠然,可是,這位《陰屍路》的大反派真的符合病態人格的條件嗎?
    總督絕對表現出了一些病態人格的特徵,一群人深受總督的領導魅力吸引,他們絕對想不到總督會殺掉士兵,奪走士兵的武器。5總督深具領導魅力,因此在「能言善道/膚淺的魅力」這題肯定輕鬆獲得兩分。同樣的,總督極其善於操控人心。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復仇之心,一再說服追隨者,讓他們以為瑞克團很危險。除了操控人心外,心理病態者會無緣無故撒 謊騙人。總督在抵達伍德伯里之前、6離開伍德伯里之後,在陌生人面前說出口的事或多或少都是假的,就連名字也是捏造的。7所以,總督在兩個跟誠實有關的題目上都是獲得兩分。
    總督呈現出眾多的病態人格特徵,當中有一項特徵很符合「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的特質。總督經常不顧他人的感受,例子之多,不勝枚舉。總督也很少對自己的行為流露出懊悔之情,還經常把他自己的罪行和問題怪在瑞克身上。所以,總督在三項「其他PCL-R題目」都獲得滿分兩分。
    總督雖呈現出許多的病態人格特徵,卻並不是每題的特徵都有。我們很難說他是「過度膨脹自我價值」,畢竟他往往位居高位,重要性理所當然。「情感淺薄」這一題表示情感經驗有限,似乎也不符合他的情況。情感反而是他的動力。他深愛著女兒,就算女兒成為喪屍,還是照顧著她。雖然這種行為在許多層面上都可稱之為病態,但是這並不構成病態人格。
    前文探討的題目全都屬於PCL-R的第一類(亦即情感層面與人際關係層面)。總督在第一類題目的得分為十二分,作個比較會更清楚,總督的分數高過於百分之八十三左右的美國男性刑事犯。
    總督在第一類題目的得分雖然非常高,但在第二類題目(亦即罪犯生活型態)的得分卻是低了許多。就第二類題目而言,總督有兩項最顯著的特徵,分別是「不負責任」和「行為控制能力不佳」。雖然總督往往能讓大型團體獲得安適感,但是他也命令別人冒著不必要的危險,比方說,讓人與行屍進行神鬼戰士式的殊死戰,還為了對付敵人,不惜帶領團隊投入危險的戰役,證明他「不負責任」。此外,總督任由怨恨淹沒理性,證明他「行為控制能力不佳」。總督的死亡及其營地裡多人的死亡,終歸是總督沒有能力放下仇恨所致。
    在許多方面而言,我們對總督的過去來歷所知甚少,但起碼那些經歷都跟心理病態者常有的經歷不一樣。沒有跡象顯示總督有過值得注意的犯罪紀錄。在喪屍末日之前,總督是個愛家的男人,是個上班族,顯然不是個特別武斷的人。9總督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寄生型,寄生型態者會利用別人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常見於心理病態者,無論總督有什麼樣的缺陷,他在所屬的團體裡都確實有所貢獻。最後,他在第二類題目獲得的總分只有五分,高過於百分之十三的美國男性罪犯。
    總督的PCL-R總分只有十八分(考慮到有跡象顯示他可能會進行沒有感情的性愛,所以在「濫交」項目會多得一分),遠低於心理病態者通常會獲得的三十分。儘管總督表現出許多典型的病態人格特徵,但是他在末日前顯然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因此他的病態人格只算是中等程度。
莫爾迪克森
    莫爾不是典型的反派,還再三幫助瑞克團存活下來。儘管如此,他經常引起爭執,對團員的態度也很差。他在總督底下工作時,手段更加殘暴,不但殺人如麻,還把手無寸鐵的格倫綁在椅子上,跟行屍關在同一個房間裡。簡言之,莫爾展現出的許多行動特徵,都符合病態人格的表現。莫爾有一點跟葛瑞斯和總督不一樣,較多跡象顯示莫爾有犯罪紀錄,符合PCL-R第二類題目的特徵。莫爾可能有過「多段短期婚姻關係」並「遭撤銷假釋」,卻沒有證據能證明這點。然而,莫爾在末日前確實從事犯罪行為。大家都知道莫爾在販毒,之後他還承認策劃劫案,表示符合「犯罪行為多樣化」。莫爾的犯罪行為可追溯到童年時期,符合「青少年犯罪」和「早期行為問題」這兩項特徵。莫爾販毒又吸毒,符合「需要刺激感/容易覺得無聊」。莫爾的弟弟戴瑞曾經說過,兄弟倆在末日前就四處漂泊,符合「缺乏長期目標」的特徵,更不用說,還有「不負責任」。或許,莫爾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行為控制能力不佳」,他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氣得動粗。莫爾具有犯罪與攻擊性的行為,在第二類題目的得分高過於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國男性刑事犯。
    莫爾多少有點情感冷淡,符合第一類題目,只不過在程度上跟葛瑞斯和總督有所差別。雖然莫爾本身並不討人喜歡,但是男子氣概的形象應得一分。莫爾操控起別人來也毫無問題,戴瑞就親口承認過,莫爾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表示莫爾符合「瞞騙/操控」的特徵。莫爾老是在說謊,但他這麼做是不是基於操控人心以外的理由,我們並不清楚,所以他得到一分。同樣的,莫爾顯然是除了弟弟以外,其他事都不太在乎,所以在「情感淺薄」的特徵得到一分。莫爾差點就把遭受行屍攻擊、嚇得不知所措的一家人給搶了,顯然證明他符合「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的特徵,他也很少流露出由衷懊悔的跡象。
    莫爾顯現的特徵足以在PCL-R獲得三十分,恰好是病態人格的標準分數,高過於葛瑞斯和總督的分數,也高於百分之八十四的美國男性罪犯。有些劇迷或許會提出反駁,說莫爾最後證明自己變得比較懂得關懷別人,比較有慈悲心。然而,莫爾饒過米瓊,此舉究竟是良心發現?還是最後一次操控一個想活下來的人?飾演莫爾的演員麥可.魯克(Michael Rooker)認為該角色釋放米瓊是基於更短視的理由:「我覺得他只是不想再聽米瓊嘮叨。」
‧他們是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
    儘管莫爾在整體上的病態人格程度比較高,但是在天生情感冷淡的程度上,卻是低於總督和葛瑞斯。莫爾之所以獲得較高的分數,多半是因為別人並沒有心理病態者通常會有的犯罪紀錄。莫爾的作風向來如此,別人是經歷末日後的生命事件才有了改變。可是,這類情況真的會讓人變成反社會人格者嗎?
    心理病態者屬於性情異常(亦即「天生如此」),一般人是在有缺陷的環境下變成反社會人格者。反社會人格者的構成因素往往反覆出現於童年時期,總督和葛瑞斯似乎是成年後才變成反社會人格者。這種現象在真實的世界裡相當罕見,但末日的發生是更為罕見的現象。根據研究顯示,創傷是跟麻木不仁和毫無情感的特徵有關係,前述兩項特徵明顯的一部分人,曾經歷過重大的創傷史,只不過這類創傷通常是發生在童年時期。
    此外,有過創傷史的反社會人格者往往會比心理病態者還要衝動,而莫爾的衝動就十分具有攻擊性。創傷通常不會讓人變成反社會人格者,反而會讓個體過度焦慮不安。然而,大家對於反覆出現的創傷各有不同的反應,他們無法逃離創傷,只能把創傷事件給隔離開來。有些人持續暴露在創傷之下(例如體制化的凌虐、犯罪率高的鄰里、交戰地帶),會發展出麻木不仁的特徵和犯罪行為,甚至是暴力行為。28能不能解釋《陰屍路》反社會人格者的起源呢?活在喪屍末日,不就是一場漫漫無終期的創傷嗎?
 
閱讀更多